Hi Reader 獵犬投資優化筆記 南亞科教會我的事 2025/09/17, 我的南亞科庫存總算由負翻正。 這裡記錄一些心得與檢討,也用來提醒自己。 去年市場傳出一個題材: 記憶體大廠如美光、海力士、三星要朝高毛利的 HBM 記憶體邁進,並陸續減產 DDR3、DDR4。 但工業用電腦不追求速度,而是講求穩定,仍會持續使用 DDR3、DDR4。這讓台灣廠商有機會掌握話語權,帶動一波漲價風潮。 只是沒想到這一波漲價,遲到了一年。 遲到還不打緊,而是股價歷經腰斬再腰斬, 我當時平均成本 69 元(相對高點),市場卻傳出美光、海力士、三星因 DDR4 報價太高,不打算停產。就這樣南亞科的股價一路跌到 2025/01/13 最低 24.7 元。 而我也一路從69元跌到24.7元,終於在今天南亞科的自結終於轉虧為盈,所有庫存終於翻正。 這過程非常煎熬。 單一檔個股的虧損就能買一台國產車,更慘的是當時還用了融資。四月關稅事件大跌差點被斷頭,我選擇砍掉其他部位,把錢補到南亞科用以提升維持率。理由很簡單: 「南亞科只要不倒,記憶體報價總有一天會上漲,總有一天會轉虧為盈。」...
14 days ago • 1 min read
Hi Reader 獵犬投資優化筆記 回顧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 還記得 4/21 發出的電子報——「這次股市大跌,差點從市場畢業...」連假期間因為川普的關稅政策,手上持股在 4/7~4/9 連續跌停三天,差一點就真的畢業了。 轉眼來到八、九月,總算抓住了這波強勢股的熱潮!光是 金居、昇貿 兩檔,就大幅拉升整體績效!加上去年就已經持有的 南亞科,從最低 24.7 一路抱到現在,雖然仍在虧損,但已經回血不少。從 4/10 當天最低的股票資產水位,到現在9/12已經整整翻了一倍。 我想對當初沒有放棄的自己說一句:「你真的很棒!」至於這中間做了哪些轉變,我也想用文字記錄下來,希望能對正在閱讀電子報的你有所啟發。 減少持有股票檔數 在這段過程裡,我盡量控制持股不超過五檔,最差情況也壓在十檔以內。這樣做的目的很單純:集中火力!只要抓對個股,績效自然能往上提升。 嚴格控制賠 因為檔數集中,停損就更要嚴格。4/10 之後,只有一檔股票虧損超過 2 萬,其餘大部分都控制在萬元以內。 至於獲利的部分,則盡量讓子彈飛,不設固定 %...
21 days ago • 1 min read
Hi Reader 本週啟發 環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應該是我能想到最貼切詮釋環境重要性的一句話。 今年我做了兩件跳脫舒適圈的事: 加入投資前輩「善甲狼」的群組 加入自媒體課程同學開的群組 這讓我突然想起研究所時期的自己。當年從私立大學考進北科大研究所,無論是英文或寫程式的基本功,都比同學差了一大截。但正因為有了研究所這段歷程,現在我才更清楚:過去少了很多努力,所以現在更該主動向高手請教。 程度跟不上很正常,因為別人早已投入大量時間。與其比較,不如思考:我要怎麼進步?要怎麼從他們身上學習? 帶著這樣的體悟,我開始設定檢核目標,讓自己能看見進步。同時提醒自己,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持續提供價值幫助他人,讓正向循環不斷累積。 這也讓我開始專注於「不平等優勢」──過去的我很少這樣思考。我們常只看到別人好的地方,卻忽略了自己的優點。其實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專業、特質或資源, 是他人短時間內無法取代的,這需要練習去發現。 在這兩個群組裡,我見到許多高手, 他們不僅樂於交流,還願意無私分享。更驚人的是,他們往往比你想像中還要努力。 例如我在投資群裡遇到一位 25 歲的年輕人,...
about 1 month ago • 1 min read
Hi Reader 本週啟發 如何讓自己進步?關鍵在於善用工具 這週帶孩子去兒童新樂園。大太陽下正準備排隊時,太太發現旁邊有自助購票機,完全沒人!用第三方支付買票,省下至少 20 分鐘。 這件小事讓我有感:時間是最重要的資源。只要願意花點時間學新工具,省下來的時間就能成為進步的養分。但為什麼明知道能省時間,很多人卻不願意學?因為學習要付出成本。人性自然傾向「少花腦力就能得到結果」。這也是詐騙集團總能得手的原因——他們太懂人性弱點。所以要進步,有時必須「反人性」。除了看見自己的不足,更要有動力去改變。 以我自己為例:有了二寶後,家中收支幾乎打平。如果不想屈就現在的生活,就必須調整。 家庭生活 洗衣、曬衣、洗碗,以前要 40 分鐘~1 小時。 買了洗脫烘、洗碗機後縮減到 10 分鐘。 下一步考慮安裝水龍頭式飲水機,省去煮水時間。 一步一步優化生活。 工作 AI 就像超人助理,幫我省下大量時間。 例如: 錄音 → 逐字稿 → 重點整理 → 心智圖 簡報大綱 → AI 直接生成 PPT 條款文件 → AI 快速比較差異 在執行「100天汽車保險推廣計劃」時,AI...
about 1 month ago • 1 min read
Hi Reader 從不平等優勢找出你的「才能地圖」 2023年有部國片叫做「老狐狸」, 戲裡面有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 主角小男孩在學校總是被另外一位高大的同學霸凌, 怎麼樣也擺脫不了被欺負的命運。 直到他有天向和他家收租的房東請教, 為什麼你會這麼有錢? 老狐狸在劇中的一段話: 「不知道輸給知道的⋯⋯我們要利用不平等創造不平等,有人說不平等不好,頭殼壞掉,不平等是地圖,清清楚楚幫我們指出贏的方向。跟強的人一起就往上爬,你要跟弱的人混,就會往下掉,懂嗎?」 老狐狸跟小男孩分享「掌握強者的弱點」,這樣就能勝過對方。 小男孩隨後得知,霸凌他的同學的母親在工廠進行不法行為, 於是小男孩用這個祕密威脅霸凌者, 從此之後高大的同學不敢再欺負小男孩。 電影過程雖然有些殘酷,但真實世界不就是如此? 整部戲的核心在闡述「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就是決勝關鍵」。 不平等優勢創業 有位知識型 YouTuber Ali Abdaal 在他的頻道裡提到「不平等優勢」(Unfair Advantage)這個名詞。 他認為成功的公式,就是由三個元素組成: 「成功 = 努力 + 運氣 + 不平等優勢」...
about 2 months ago • 1 min read
Hi Reader 讓自己更幸運的方法 這週,同事分享了一支影片, 內容是在談如何讓自己更幸運。 影片來自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教授 Tina Seelig 的 TED 演講, 她是《真希望我 20 歲就懂的事》的作者, 專門教創意與創業的課程。 這本書我很早以前就看過, 裡面有很多啟發性的案例, 不過那時年紀還小, 現在回頭再看, 應該會有更多體會。 回到主題, Tina 在影片中提到三個讓自己更幸運的方法, 我覺得非常受用,想分享給你。 1.冒點險,跳脫舒適圈 Tina 平時搭飛機都習慣休息睡覺, 有次她決定試試跳脫舒適圈, 主動和隔壁的乘客聊天。 沒想到對方是一家出版社的主管, 聊到出版話題時, 她鼓起勇氣說出自己想出書的計畫, 甚至直接拿手機裡的書稿給對方看。 雖然第一次被拒絕,但Tina後來仍邀請對方來課堂上演講。過了幾個月後,Tina主動發了學生的創業影片,出版社主管在看到後非常感興趣,想為學生的創業項目出版內容,於是邀請她共進午餐,並主動詢問她是否還在寫書。 結果,就是這本全球賣出近百萬冊的《真希望我 20 歲就懂的事》。 這件事讓我印象很深:...
about 2 months ago • 1 min read
Hi Reader 本週啟發 這週看到一位投資前輩分享的限時動態, 上面提到他剛上大學時因為學貸, 害他每次到銀行就會產生莫名焦慮, 現在因為有了些資產, 去銀行是為了做些理財投資, 讓他有感而發地說: 「養小孩真的需要資源充足,小孩的身心靈才會富足,而不是為了金錢焦慮。」 底下還下了一個標語說到: 「吃苦會越苦,富足才會越富足,這才是真相。」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 金錢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 它絕對能夠解決生活上超過80%以上的事情, 但到底要多有錢才會感到富足? 我想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但如果只用金錢來衡量, 很容易陷入一個匱乏的陷阱。 因為人性總是會互相比較, 你有錢,但永遠有人比你更有錢! 所以要學會在有限的資源下, 也能過得身心靈都富足, 是一個蠻值得思考與投入的事。 小孩可以富養也可以窮養, 但要讓小孩有富足感, 父母自己先要感到富足, 雖不覺得自己已經達到那個境界, 常常還是會對於金錢感到焦慮, 不過更多的是對於生活的滿足, 對於發生在身旁的人事物充滿感激, 這些都會讓我感到幸福! 富足感就會油然而生!...
2 months ago • 1 min read
Hi Reader 上個月聽了一位業務經理的分享, 他希望有一天, 可以透過旅遊平安險達成年年MDRT與IDA獎項, 發揮保險的意義與價值, 成爲一位像醫生一樣的財務顧問, 客戶會主動來諮詢與購買保險。 這點與我當初進保險業想法一樣, 只是目前我距離這個里程碑還很遙遠, 我思考了我們之間的差異, 明白有幾點還需要努力的地方。 專注一項商品 該經理專注在旅遊平安險, 他說因爲金額小而且複雜, 所以大部分業務員不會花時間去專注在這保險商品上, 他希望可以做到極致, 做到想到旅遊平安險就想到他的名字, 這一點讓我很佩服! 也讓我想到個人品牌專家的論點, 「個人品牌要有一個獨特賣點」, 你必須從你的熱情與擅長的事物中找尋。 我花了一段時間思考, 我認為自己的獨特賣點就是「汽車保險」, 我和太太在富邦已獲得百車會員的殊榮, 目前已經深耕近200台車險, 但仍未讓客戶覺得「 我 = 汽車保險 」, 這讓我反思,我可以再多做些什麼? 由於車險是每個家庭中, 因為通勤而讓自己每天暴露在高度的風險之中, 一不小心就讓風險造成對家庭經濟無可彌補的傷害。 而這樣的風險意識,...
3 months ago • 1 min read
Hi Reader 過去擔任工程師時,曾參加一場由前輩發起的讀書會,我們閱讀的書籍是《重構——改善既有程式的設計》。因為記憶體的容量有限,不可能無限制擴充,所以在開發過程中,厲害的工程師總能用最簡潔的程式碼,達成預期效果。但現實是:幾乎沒有人能一步到位寫出完美的精簡程式。 而且大型專案通常是多位工程師共同撰寫,每個人思維與功力不同,產出的程式碼自然也風格迥異。總是需要「反覆修改、替換、提升可讀性」, 才能讓程式碼更為精簡,塞進去有限的記憶體當中來節省成本。 而這一連串精煉過程, 就是整本書所強調的核心:重構(Refactoring)。 然而,這個重構概念,卻在多年之後對生活與工作起了些作用。 最近閱讀《反時間管理》,我發現許多觀念其實與「重構」不謀而合。 我們常常在有限的時間裡,努力把所有事情塞進日程,彷彿越滿代表越有效率。但人畢竟不是機器,總會被情緒影響,長期下來只會讓人感到疲累、不開心。 《反時間管理》教我們如何「讓時間變多」,能夠讓我們好好陪伴家人,有時間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而不是一昧地把行程塞滿,...
3 months ago • 1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