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犬】 我竟然犯了兩次一樣的錯…


Hi Reader

好久不見,距離上一封電子報已經三週過去了。

為什麼遲遲寫不出來?

其實文章已經寫好了,

是關於「散戶的優勢」

那為什麼電子報沒發出去呢?

因為我竟然忘了備份...

而且這個錯誤竟然犯了兩次...

之前寫電子報的時候,

我通常會在電子報平台上面直接撰寫,

想說平台本身會自動備份,

但是第一次寫的時候人在雲林鄉下,

網路不是很穩定,

寫完當下沒發現沒備份就按了上一頁,

回到家後想再做修改才發現...沒有備份...

接著再重新花了數小時寫了一遍,

心想內容更勝上一次,

結果壞習慣依舊沒改,

寫完後很快地按了上一頁,

結果內容依舊沒儲存,

花了兩次數小時時間撰寫的內容,

因為自己犯了重複的錯誤,

那種無力感、很氣自己的狀態,

讓自己陷在情緒裡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狀況?

所以電子報拖到現在才來跟大家聊聊近況,

而我現在則是先在iOS的備忘錄中先撰寫好文章,

在轉貼到電子報的平台做修改,

人總是要犯了讓自己懊惱不已的錯誤之後,

才懂得要認真面對自己的過錯。


然後這週還有另外一個收穫就是,

我發現我過去太糾結於電子報的內容,

我希望可以給大家滿滿的乾貨,

每一篇文章都一定要有一個主題,

甚至會設定成可以直接發在網站上的內容,

但我發現有了這個想法,

內容就會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誕生,

然後加上自己設定每一週撰寫一篇文章,

無形的給自己莫名的壓力!

會讓自己有點失去當初想分享的動力,

還好很快地發現這個問題,

也因為丸子教練文章的提點,

他說乾貨AI深度研究一下就都找得到。

AI找不到的,是我這個人經歷過的故事。

說得很有道理,

試著分享生活中的改變、學習到的經驗等等與各位分享,

總之,持續學習並且輸出才是重點。

至於「散戶的優勢」文章,

我還是會寫,

只是不確定什麼時候會誕生,

就請大家持續關注電子報與網站囉~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記得把這篇文章收藏,或是轉發給你認為需要的朋友!

想看更多文章:獵犬的投資優化筆記📒

Have a nice day,

Q:為什麼會收到這封郵件?
A:你曾經在我的網站領取過免費資源或是上過我的課程,也可能是我富邦人壽所服務的客戶,如果未來不想再收到可以點擊Unsubscribe 退訂。


Q:如何讓別人訂閱獵犬的郵件內容
A:請他直接訂閱,就能收到未來的每封信。

獵犬投資優化筆記

歡迎免費訂閱《獵犬投資優化筆記》電子報,以下文章是過往發送的電子報內容!

Read more from 獵犬投資優化筆記

Hi Reader 從不平等優勢找出你的「才能地圖」 2023年有部國片叫做「老狐狸」, 戲裡面有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 主角小男孩在學校總是被另外一位高大的同學霸凌, 怎麼樣也擺脫不了被欺負的命運。 直到他有天向和他家收租的房東請教, 為什麼你會這麼有錢? 老狐狸在劇中的一段話: 「不知道輸給知道的⋯⋯我們要利用不平等創造不平等,有人說不平等不好,頭殼壞掉,不平等是地圖,清清楚楚幫我們指出贏的方向。跟強的人一起就往上爬,你要跟弱的人混,就會往下掉,懂嗎?」 老狐狸跟小男孩分享「掌握強者的弱點」,這樣就能勝過對方。 小男孩隨後得知,霸凌他的同學的母親在工廠進行不法行為, 於是小男孩用這個祕密威脅霸凌者, 從此之後高大的同學不敢再欺負小男孩。 電影過程雖然有些殘酷,但真實世界不就是如此? 整部戲的核心在闡述「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就是決勝關鍵」。 不平等優勢創業 有位知識型 YouTuber Ali Abdaal 在他的頻道裡提到「不平等優勢」(Unfair Advantage)這個名詞。 他認為成功的公式,就是由三個元素組成: 「成功 = 努力 + 運氣 + 不平等優勢」...

Hi Reader 讓自己更幸運的方法 這週,同事分享了一支影片, 內容是在談如何讓自己更幸運。 影片來自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教授 Tina Seelig 的 TED 演講, 她是《真希望我 20 歲就懂的事》的作者, 專門教創意與創業的課程。 這本書我很早以前就看過, 裡面有很多啟發性的案例, 不過那時年紀還小, 現在回頭再看, 應該會有更多體會。 回到主題, Tina 在影片中提到三個讓自己更幸運的方法, 我覺得非常受用,想分享給你。 1.冒點險,跳脫舒適圈 Tina 平時搭飛機都習慣休息睡覺, 有次她決定試試跳脫舒適圈, 主動和隔壁的乘客聊天。 沒想到對方是一家出版社的主管, 聊到出版話題時, 她鼓起勇氣說出自己想出書的計畫, 甚至直接拿手機裡的書稿給對方看。 雖然第一次被拒絕,但Tina後來仍邀請對方來課堂上演講。過了幾個月後,Tina主動發了學生的創業影片,出版社主管在看到後非常感興趣,想為學生的創業項目出版內容,於是邀請她共進午餐,並主動詢問她是否還在寫書。 結果,就是這本全球賣出近百萬冊的《真希望我 20 歲就懂的事》。 這件事讓我印象很深:...

Hi Reader 本週啟發 這週看到一位投資前輩分享的限時動態, 上面提到他剛上大學時因為學貸, 害他每次到銀行就會產生莫名焦慮, 現在因為有了些資產, 去銀行是為了做些理財投資, 讓他有感而發地說: 「養小孩真的需要資源充足,小孩的身心靈才會富足,而不是為了金錢焦慮。」 底下還下了一個標語說到: 「吃苦會越苦,富足才會越富足,這才是真相。」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 金錢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 它絕對能夠解決生活上超過80%以上的事情, 但到底要多有錢才會感到富足? 我想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但如果只用金錢來衡量, 很容易陷入一個匱乏的陷阱。 因為人性總是會互相比較, 你有錢,但永遠有人比你更有錢! 所以要學會在有限的資源下, 也能過得身心靈都富足, 是一個蠻值得思考與投入的事。 小孩可以富養也可以窮養, 但要讓小孩有富足感, 父母自己先要感到富足, 雖不覺得自己已經達到那個境界, 常常還是會對於金錢感到焦慮, 不過更多的是對於生活的滿足, 對於發生在身旁的人事物充滿感激, 這些都會讓我感到幸福! 富足感就會油然而生!...